2018年天然肠衣供给与对策
点击量:2548 时间:2018-01-02
一、肠衣市场走向
天然肠衣市场一头联系着猪、牛、羊等原肠的采购,一头联系着肠类肉制品的销售。总的来看,市场需求向好,原肠资源偏紧。出口市场走向
2015年我国天然肠衣出口94241吨,比2000年的49872吨增加了44369吨,增幅88.9%;比2011年的86442吨增加了7799吨,增幅9%。2016年全国共出口天然肠衣96537吨,价值107292万美元,较2015年分别增长2.4%和6.3%。2017年上半年,全国共出口天然肠衣50769吨,价值62142万美元,较2016年同期分别增长13%和27%。
总的看,进入21世纪以来,中国天然肠衣出口贸易呈增长态势。近几年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亚洲、南美、南非等市场的兴起。
内销市场走向
中国作为亚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天然肠衣的需求也是增长的。据中国肉类协会统计,2015年我国肉制品产量达到1500万吨以上,占肉类总产量的17.4%,实现了产品结构调整的规划目标;比2000年的363万吨增加了1137万吨,增长3倍多;比2011年的1217万吨增加了283万吨,增长了23.2%。
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934.99亿元,比上年增加了470.22亿元,增幅10.53%,占全国肉类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34.68%。2017年1-8月全国规模以上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329.29亿元,同比增加170.8亿元,增幅5.4%。有研究报告指出,低温肉制品(包括香肠)未来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超过10%。我国肉制品消费结构中,目前低温肉制品仅占三成,与欧美日本(占70-90%)等差距较大。低温肉制品未来发展空间巨大,是肉类消费升级的主要趋势。
原料市场走向(猪原肠)
从国内猪原肠的供应看,未来几年年均增幅在1%左右,不可能有太大增长。其主要原因是:第一,2014-2016的三年间,我国猪肉产量逐年减少,进口明显增加,消费有所下降。从产量看,2014年全国猪肉产量5671万吨,处于历史最高点;2015年降至5487万吨,同比下降3.3%;
2016年降至5299万吨,同比下降3.4%。从进口看,2014年全国猪肉进口137.9万吨,2015年增至155.3万吨,同比增长12.6%;2016年又增加到295.5万吨,同比增长90.3%。从消费看,猪肉消费量:2014年为5771.8万吨,2015年降至5632万吨,比上年减少近140万吨,同比下降2.4%;2016年降至5586.6万吨,比上年减少45.4万吨,同比下降0.8%。
第二,从今年1-8月的情况看,我国猪肉市场在生产逐步恢复的基础上,进口明显减少。据国家海关总署公布数据,1-8月全国猪肉进口161.2万吨,同比减少38.8万吨,降幅19.4%。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,2017年一季度全国猪肉产量1468万吨,同比增长0.2%;生猪存栏41095万头,同比增长0.1%;生猪出栏19149万头,增长0.2%。到6月末,猪肉同比增长0.8%;生猪存栏同比增长0.4%;出栏同比增长0.7%。
预计到2017年底,猪肉产量增幅可达1%,即达到5350万吨左右,比上年增加50万吨以上。如果进口比上年减少20%、出口保持不变,则2017年全国猪肉消费量约为5578.4万吨,将比上年减少8.2万吨。
第三,从“十三五”规划看,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“稳增长、提效率、保生态”。到2020年,猪肉产量规划目标是5760万吨,仅比2014年的5671万吨增长1.57%。目前,我国猪肉产量居世界首位,占世界猪肉总量的45%左右;猪原肠资源具有明显优势。未来几年,随着以国内生猪产业为主导、以猪肉进出口为调节手段的机制逐渐成熟,猪原肠进口将成为我国猪肠衣加工原料来源的重要补充,猪原肠价格总体上将呈现比较稳定的走势。原料市场走向(羊原肠)
从国内羊原肠的供应看,未来几年年均增幅在3%以上。其主要原因是:
第一,2014-2016年的三年间,我国羊肉产量逐年上升,进口逐年下降,消费稳步增加。从产量看,2014年全国羊肉产量428万吨,2015年增至441万吨,同比增长3%;2016年增至459万吨,同比增长4%。从进口看,2014年全国羊肉进口27.28万吨,2015年降至22.28万吨,同比下降18.3%;2016年又降至22万吨,同比下降1.3%。从消费看,2014年为454.83万吨,2015年增至462.91万吨,同比增长1.8%;2016年增至480.6万吨,同比增长3.8%。
第二,从今年1-8月的情况看,我国羊肉产量的增加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,一方面表现为羊肉价格的明显上涨,另一方面表现为羊肉进口开始回升。据国家海关总署公布数据,2017年1-6月我国羊肉进口14.6万吨,同比增长4.59%;7-8月又进口了3万吨。 第三,按照《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(2013-2020)》设定的目标,要进一步提升羊肉综合生产能力,支持羊业生产稳步增长。到2020年我国羊肉产量将达到518万吨,比2015年增长17.5%。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羊大国。2016年世界羊肉产量1457万吨,中国羊肉产量459万吨,占31.5%。第二位印度(149万吨);第三位澳大利亚(73万吨);第四位苏丹(56万吨);第五位尼日利亚(49万吨);第六位新西兰(45万吨)。我国的羊原肠资源优势明显。加上近些年牛业的发展(牛肉产量目前居世界第三位),牛原肠的加工利用也可提上议程了。
二、肉类行业走向
“十九大”报告中说:“经过长期努力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,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。”2014年以来我国肉类行业的走向,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。主要表现是:肉类产品结构正在调整。2014-2016年我国猪肉消费需求下降是与牛羊禽肉的生产和消费上升相关的。三年间,猪肉消费由2014年的5771.8万吨降至2016年的5586.6万吨,减少了185.2万吨,降幅3.2%;而牛羊禽肉消费由2014年的2919.41万吨增至2016年的3171.54万吨,增加了252.13万吨,增幅8.6%。
这是我国肉类产品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变化。养殖区域布局开始优化。2014-2016年我国猪肉生产量逐年减少是与生猪养殖区域布局的调整相关的。为贯彻国家“绿色发展”理念,2016年12月国务院发文要求全国禁养区的猪场必须在
2017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关闭或搬迁。2017年以来,环保成为考核政府业绩的重要指标,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推进禁养区退养工作。
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:“稳定生猪生产,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,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。”实际上,在这一政策正式发布之前,相关的工作一直在推进中。这也是2016年生猪减产的主要原因。
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效果,从上半年相关的统计数字中就可以看到: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, 2017年1-6月全国生猪存栏同比增长0.4%;生猪出栏同比增长0.7%。而据农业部同一天新闻发布会的数据,400个监测县生猪存栏环比减少1.5%,同比减少3.4%,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5.8%,同比减少3.0%。
这说明传统产区的生猪存栏正在减少,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的生猪存栏正在增加。屠宰及肉类加工的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。以生猪为例,从2017年1-9月的情况看,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生猪屠宰量由降转升,达15927.4万头,同比增长6.9%。分月看,1月份同比下降11.21%;2月份同比下降23.97%;3月份同比增长13.14%;4月份同比增长11.56%;5月份同比增长23.79%。6月份以后增速有所放慢,但仍然保持着两位数的增幅,6月份同比增长23.51%;7月份同比增长19.66%;8月份同比增长10.04%;9月份同比增长9.37%,结束了2014-2016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。
屠宰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主要是由于政府加强了行业管理。2013年农业部承担屠宰管理职能以后,逐步加强了屠宰行业管理体系建设。2017年2月,农业部办公厅下发了《关于做好2017年屠宰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》,从加强屠宰行业管理体系建设、提升屠宰行业法治化管理能力、增强屠宰行业风险防控能力、引导屠宰行业转型升级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。从贯彻落实的情况看,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得到强化,部门协同合力逐步形成,屠宰企业履责能力有所提升;《生猪屠宰管理条例》修订稿已经发布,屠宰监管执法能力有所增强,屠宰法律法规标准宣传进一步普及;通过加强日常监管、开展专项整治、强化监督检测、推进诚信建设、做好应急处置等措施,屠宰行业风险防控能力有所增强;通过完善屠宰准入管理、推进屠宰企业标准化改造、引导屠宰
企业采用兼并重组等手段加快整合乡镇小型屠宰场点等措施,乡镇小型屠宰场点进一步压减。这是规模以上企业屠宰量明显回升的主要原因。
开放发展促进了利用进出口平衡供求新机制的形成。2017年猪肉进口大幅下降,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标志。按照国家“开放发展”的理念,要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、两个市场,实现我国生猪产业的战略转型和猪肉市场的基本平稳。2016年以来,由于猪肉进口大幅增加,我国猪肉市场供应充足、价格逐渐下降。2017年2月以后,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生猪屠宰量明显上升,猪肉进口量逐渐减少,不仅显示出我国生猪产业竞争力有所增强,而且说明初步形成了主要利用进出口贸易平衡市场供求的新机制。2014-2016年羊肉进口连续下降、出口有所增加,以及今年羊肉进口的回升,也说明了同样的机理。
三、产业政策走向
“十九大”报告指出:“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,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。”
从肉类产业的发展看,要关注十大政策要点:坚持质量第一。瞄准国际标准,在提升质量效益上下功夫。鼓励创新引领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。培育新增长点、形成新动能。乡村振兴战略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,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,培育新型经营主体,健全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,实现小农户和现代产业发展有机衔接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,拓宽增收渠道。
区域协调发展。重点支持革命老区、民族地区、边疆地区、贫困地区发展和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,推进西部开发,加快东北振兴,推动中部崛起,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。经济体制改革。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,实现产权有效激励、要素自由流动、价格反应灵活、竞争公平有序、企业优胜劣汰。打破行政性垄断,防止市场垄断,完善市场监管体制。实行全面开放。拓展对外贸易,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。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,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。创新对外投资方式,促进国际产能合作,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、投融资、生产、服务网络,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。健康中国战略。坚持预防为主,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,预防控制重大疾病。实施食品安全战略,让人民吃得放心。
推进绿色发展。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,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。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,发展节能环保、清洁生产、清洁能源产业。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,实施国家节水行动,降低能耗、物耗,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。倡导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,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。解决环境问题。防治大气污染、水污染、农业面源污染。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。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。提高污染排放标准,强化排污者责任,健全环保信用评价、信息强制性披露、严惩重罚等制度。构建政府为主导、企业为主体、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。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,落实减排承诺。
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。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,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,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,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。严格保护耕地,扩大轮作休耕试点,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,建立市场化、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。
总结
肠衣市场走向:需求向好,资源偏紧。
肉类行业走向: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
感动 | 同情 | 无聊 | 愤怒 | 搞笑 | 难过 | 高兴 | 路过 |
上一篇:2017年7月1日起实施《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》
下一篇:我国兽药产业概况、政策与趋势
我要评论
- 更多政策信息
- 英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
- 关于征集2018年中国肉类协会团体标准立项申...
- 关于成立中国肉类协会科技标准委员会 的通知
- 湖北整合发布生猪5项信息,避免集中出栏
- 杭州三举措加强活禽交易监管
- 四川广安市畜禽水产品专项整治成效显著
- 第二届全国屠宰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...
- 11月份全国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优稳中向好
- 新闻排行榜
- 关于《肉类行业数字化车间 通用要求》等8...
- 烤肠征求意见稿材料
- 《台湾风味烤肠》《果木烤肠》公开征求意见函
- 中国肉类行业可持续发展-绿色贸易宣贯
- 关于推荐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项目的公示
- 9.24团标征求意见
- 关于《可生食鲜鸡蛋》等6项团体标准公开征...
- 关于团体标准《牦牛肉》《牦牛肉质量追溯技...
- 中国肉类协会《牛排及其质量团体标准》制订...
- 关于批准发布团体标准《富α-亚麻酸猪产品...
- 图文精选